居家養老不是家政服務
時間:2018-07-31
點擊:1397次
近日,社科文獻出版社、首都經貿大學等聯合發布《2016北京養老產業藍皮書》,結果顯示,北京老人對于居家養老服務的知曉率、使用率都很低,近80%的人對這項服務不了解,甚至將其等同為家政服務。
從《藍皮書》可以看出,老人對于陪同看病服務的知曉率僅為11%。在使用率方面,《藍皮書》列出的20項基本居家養老服務中,僅有小時工、家電維修服務等四項超過了10%,而居家養老中相對重點的專業護理等服務的使用率僅0.5%。
“對居家養老的認識誤區,成為人們使用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阻礙。”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解釋,居家養老服務是以家庭為中心,依托社區能夠提供的專業化服務,為區內老人提供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的相關服務。其內容不僅包括日常的照料服務,還包括相關的精神關愛和醫療服務。但現在很多人都把居家養老當成“上門服務”或“家政服務”,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居家養老。
《藍皮書》調研發現,很多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機構反映,某些家政公司與它們在業務上惡性競爭,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機制。蔡江南指出,居家養老服務對企業的專業化和創新力要求很高,多、小、散、亂依然是居家養老服務行業的主要業態,而且多數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種類和內容過于單一,甚至不如家政服務競爭力強。由于居家養老企業提供的上門服務大多側重于老年人身體、心理健康等方面,服務時間短、服務價格高,致使很多老年消費者并不愿意“買單”。
日前北京正式公布的民政“十三五”規劃里,首要發展任務中就將居家養老作為第一項予以提出。明確表示,“十三五”期間,北京將健全居家養老服務網絡。
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,居家養老已是必然。蔡江南認為,家庭成員和老人都應主動了解、積極參與體驗居家養老服務模式。居家養老服務企業也應當著力挖掘市場潛力,重視老人個性化需求,加強企業合作,彌補自身短板。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,讓更多的老百姓對居家養老服務有更多的認識。相關部門更要強化行業監管,健全居家養老服務的準入、退出制度,規范各類居家養老服務行為,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定價機制,依法確定使用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范圍。▲
(文章來源:家政頭條)